睑虎

Goniurosaurus lichtenfelderi   Mocquard
   

  228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头及颈部长,躯干及尾较短。上、下眼睑均发达,可活动。爪大部分夹藏在2枚侧鳞及1枚上鳞间,基部的腹面被1枚小鳞覆盖。
形态 头体长为82-102mm,其中1条雄性(GMU 80088) 头体长102mm,尾长56mm ;1条雌性(CIB 775030)头体长98mm,尾长58mm。
头长,呈三角形。颈部明显。躯干相对较短。四肢细长。尾较短。
吻部圆锥形,吻长约为眼径的两倍,等于或略大于眼至耳孔之距。耳孔大而显著,其长径约为眼径之半。吻鳞大,宽大于高,略呈五角形,上缘有中裂,约占吻鳞高的一半。吻鳞、第一上唇鳞不与鼻孔相接。大的上鼻鳞一对,被2枚前后排列的小鳞隔开。上唇鳞9-11,下唇鳞8-11。颏鳞大,亚三角形,一对大的颏片位于下侧第一下唇鳞的后角(图26-1)。
头部背面被粒鳞,顶部粒鳞间有小疣鳞,自眼后经耳孔至枕部散布大疣鳞。颈背及躯干背面粒鳞间均匀散布圆形或锥形的大疣鳞,约25不规则纵列,其直径小于疣鳞的间隔。头部腹面具粒鳞,喉后渐渐转为覆瓦状鳞。躯干腹面被覆瓦状鳞,过体中部处约23列。四肢背方被粒鳞,并间布疣鳞。四肢腹面除上臂为粒鳞外均为覆瓦状鳞。指、趾细直不扩展,爪基部的腹面被1枚小鳞覆盖。指、趾下有一列横鳞(图26-2)。尾短于头体长,基部膨大,末端尖细,切面呈圆形,上被粒鳞。尾基部分节,8-9横排的粒鳞成一节,每节有一横列锥状疣鳞。雄性具肛前孔和股孔28-30个。
液浸标本体浅棕色,背面有醒目的棕夹白色的横斑。第一条环抱着枕部,止于两侧的耳孔上缘;第二条横过腋部的体背;第三条在腋胯间中点稍后处;第四条在后腿后方向背环抱达荐部。在头部背面,体背各横斑间及四肢有棕色点斑。尾棕色而具5-7条白色环斑。生活时体背灰黑色,横斑黄色;尾部淡灰色,其腹面灰白色。

大小

头体长为82-102mm,其中1条雄性(GMU 80088) 头体长102mm,尾长56mm ;1条雌性(CIB 775030)头体长98mm,尾长58mm。

生物学

生物学资料 常生活在山洞里,曾在海南省东方县和吊罗山的山洞里采到。

生境信息
国外分布

北部湾的挪威岛

国内分布

海南(东方县、崖县、吊罗山)、广西(隆安、都安)、贵州(荔波)。

分类讨论

种下分类 Grismer (1987)把睑虎分为两个亚种。海南省的标本属于海南亚种G.l.hainanensis,它的吻鳞与第一上唇鳞不接鼻孔,以此特征区别于北部湾挪威岛所产的指名亚种。中国大陆产的睑虎的归属尚未经研究。